“十三五”是我国纺织标准化工作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时期,全行业以《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和《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顶层设计文件与规划为指引,重点围绕标准改革与服务产业发展主题,统筹国内和国际标准化工作,全面推进政府标准的整合精简与体系优化,加快培育发展市场标准,纺织新型标准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为纺织强国的基本建成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工作方案》的要求和任务分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国纺联”)组织对纺织行业归口管理的46项强制性标准和2项强制性标准计划项目进行了整合精简评估。自2016年3月开始,历时一年时间,对46项强制性标准提出了精简结论,即:继续保留2项,转化为推荐性标准43项,废止1项。2项强制性计划项目,1项废止,1项转推荐。与纺织行业密切相关的GB 5296.4—2010《消费品使用说明 第4部分:纺织品和服装》转化为推荐性标准,GB 18383—2007《絮用纤维制品通用技术要求》以及纺织原料等强制性标准也同步进行了整合精简。结果详见表1。强制性标准的整合精简,不仅仅是强制性标准数量的减少,更是政府转变职能,将该管的管住管好管到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现;既整合精简了强制性标准体系,又调整了政府质量监管工作的重心。
表1 纺织相关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结论表
2.1.2.1 推荐性标准集中复审
2016年,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推荐性标准集中复审工作方案》和工信部《关于开展工业和通信业推荐性标准集中复审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国纺联组织各标准化技术机构按领域分工负责,对现行推荐性标准和在研计划项目进行集中复审,力求解决推荐性标准体系中存在的交叉、矛盾和滞后老化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提升标准的协调性、配套性、科学性和适用性,为推动推荐性标准向政府职责范围内的公益类标准过渡奠定基础。
此次集中复审,共复审现行标准2031项,其中国标695项,行标1336项;计划项目591项,其中国标计划157项,行标计划434项。经集中复审,形成结论如下:
2031项现行推荐性标准中,继续有效1562项,占比76.9%,修订381项,占比18.8%,废止78项,占比3.8%,转化(行标转国标)10项,占比0.5%。其中,695项国标中,继续有效560项(占80.6%),修订128项(占18.4%),废止7项(占1.0%);1336项行标中,继续有效1002项(占75.0%),修订253项(占18.9%),废止71项(占5.3%),转化为国标10项(占0.7%)。详见表2。
表2 现行推荐性标准集中复审结论统计表
591项在研计划项目中,继续有效482项,占比81.6%,调整(延期等)81项,占比13.7%,终止28项,占比4.7%。其中,157项国标计划中,继续有效144项(占91.7%),终止13项(占8.3%);434项行标计划中,继续有效338项(占77.9%),调整81项(占18.7%),终止15项(占3.5%)。详见表3。
表3 在研推荐性标准计划项目集中复审结论统计表
通过对现行推荐性标准及在研计划的集中复审,直接废止78项不适用的现行标准,终止28项“僵尸”计划项目,适度缩减了现行标准与在研计划数量规模。同时,后续对381项现行标准进行修订或整合修订,扩大了标准范围,使标准交叉、细化和过时陈旧等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2.1.2.2 推荐性标准精简优化评估
2019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2019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提出“持续推进国家标准精简优化”工作任务。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委托,中国纺联承担了《纺织服装领域标准体系精简优化评估研究》试点任务,对纺织服装领域现行推荐性政府标准及在研制定计划项目开展体系精简优化研究。着重解决现行政府标准公益性不足、一般性标准数量庞大、颗粒度小、适用性不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中国纺联的牵头组织下,各标准化技术机构共同参与,历时一年多,对2043项现行推荐性标准及在研计划进行了精简优化评估,结论如下:
本次评估2043项标准(1821项现行标准,222项在研制定计划),结论为保留的1348项(其中继续有效1179项,修订169项),占比66.0%;整合564项(其中主整合86项,被整合136项,系列化342项),占比27.6%;转化93项(其中国标转行标17项,行标转国标45项,转团标31项),占比4.5%;废止38项,占比1.9%。详见表4。
表4 纺织服装领域标准精简评估结论统计表
经评估,被整合、转团标和废止标准共205项,全行业净减少10.0%;通过系列化整合342项标准,标准编号将减少277个,减少13.6%;全行业共精简482项,标准总量将由评估前的2043项减少为1561项,共精简减少23.6%。详见表5。
表5 精简评估后全行业标准数量变化情况表
通过精简优化评估,一是对政府标准的公益性定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明确了回归公益的方向;二是减少了政府标准数量规模,达到了“确认一批、修订一批、整合一批、转化一批、废止一批”的目标;三是更加明晰了各项标准在体系中的位置,使国行标的布局更加优化,基础方法标准与产品标准的比例更加合理,协调配套性更强。通过评估试点,为进一步优化推荐性标准体系积累了有益经验。
“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是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提出的重要改革举措之一,在201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正式入法,作为我国标准体系的重要层级。团体标准作为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重要成分,是新型标准体系的一大亮点,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已成为新型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要着力点。2016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关于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2017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民政部印发《团体标准管理规定(试行)》,同年,工信部制定印发《关于培育发展工业通信业团体标准的实施意见》,2019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民政部印发《团体标准管理规定》,在一系列政策指导与推动下,团体标准如雨后春笋,快速发展。据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大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共有4334家社会团体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注册,其中民政部登记注册的有659家,地方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有3675家;社会团体在平台共计公布21350项团体标准,其中民政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公布7211项,地方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公布14139项。“十三五”时期,以中国纺联为代表的社会团体,响应国家新型标准体系建设改革号召,根据纺织产业、市场、贸易需要,按市场化工作机制,由各类市场主体自主提出和广泛参与,大力推进团体标准化工作。经初步统计,有50多家纺织相关社会团体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注册,共计公布600余项纺织相关团体标准。在短短的几年时间达到如此规模,充分显示了团体标准的蓬勃生命力。
企业标准改革沿着“公开—排行—领跑”的路径展开。转变企业标准备案管理方式,实行企业产品(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是推动企业标准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按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建设工作方案》,2014年底开始在全国7省市先行开展试点,2015年9月进一步扩大到11省市进行整体试点,并选择了13个行业领域开展试点工作。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开展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建设行业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国纺联从2015年9月起在纺织服装领域开展了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的试点工作。按照试点任务,中国纺联以纺织服装领域为切入点,面向全行业和全产业链开展了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试点工作。一是提出了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的纺织产品标准清单。从纺织纤维、纱线、织物、服装服饰、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及其他等七个方面,梳理提出了相关产品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清单共700余项;二是根据产品分类,编制了《纺织品 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指南》第1~7部分CNTAC系列团体标准,为企业制定产品标准提供关键技术指标体系参考;三是在清单和指南研究基础上,起草了《纺织品 企业产品标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CNTAC团体标准,并联合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基于企业标准信息公开服务平台(www.cpbz.gov.cn)的数据对床上用品企业公开的企业标准进行了尝试性评价,于2016年11月发布了全国首批床上用品企业标准“示范榜”。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2018年1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明确提出国家实行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国家鼓励企业标准通过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向社会公开。2018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八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发布1000个消费品、500个装备制造和200个服务类的企业标准“领跑者”。截至2020年12月31日,有305447家企业在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报了1710648项标准,涵盖2918471种产品。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作为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工作机构,从2018年开始组织开展了企业标准“领跑者”评估工作,连续三年发布企业标准排行榜和“领跑者”名单,共涉及259类产品/服务,699家企业、830项标准。其中,针织内衣列入2018年企业标准“领跑者”试点领域,蚕丝被、衬衫、针织内衣、儿童服装、羽绒服装、毛巾等列入2019年度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重点领域,棉纺纱加工产品、棉印染精加工产品、床上用品、毛巾类制品、产业用纺织制成品、机织服装、针织或钩针编织服装、服饰、人造纤维、合成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等列入2020年度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重点领域。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领跑者”制度的实施,对强化纺织企业市场主体责任,增加企业和消费者获得感,形成“生产看领跑、消费选领跑”的社会氛围发挥了重要作用。
2.2.1.1 标准数量与结构
“十三五”期间,纺织行业共发布政府标准800项,其中国家标准230项,行业标准570项;首次制定标准522项,修订标准278项,期间通过复审废止或调整归口共84项(其中国家标准12项,行业标准72项)。截至2020年12月31日,纺织行业归口的政府标准共2455项,与“十二五”末相比增加429项,增幅为21.2%,标准数量创历史新高。
现行2455项标准中,国家标准808项,行业标准1647项,占比分别为32.9%和67.1%;强制性标准3项(含1项工程建设标准),推荐性标准2448项,指导性技术文件4项,占比分别为0.1%、99.7%和0.2%;基础标准306项,方法标准723项,产品标准1399项,管理标准27项,占比分别为12.5%、29.5%、57.0%和1.1%,标准的内部结构更趋合理。从产业领域分布看,纺织品领域524项、棉纺织199项、毛纺织127项、麻纺织61项、丝绸116项、化学纤维316项、针织108项、服装89项、运动服装10项、印染60项、家用纺织品127项、产业用纺织品136项、纺织机械566项、其他16项(占比详见图1),涵盖了纤维原料到终端制品以及纺织装备各个产业门类。同时,通过及时复审与加快修订,标龄5年及以内的标准2291项(其中国家标准760项,行业标准1531项),占比达到93.3%,大大提升了标准的有效性。
图1 纺织标准领域分布图
2.2.1.2 一批重要标准发布实施
2016年,中国纺联牵头组织编制了《纺织行业“十三五”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提出了纺织行业和各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框架与标准体系表,明确了“十三五”技术标准体系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十三五”期间,纺织标准化工作更加聚焦产业发展中心任务和重点领域,制修订发布实施一批重要标准,有力支撑了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聚焦产品安全,GB/T 20388—2016《纺织品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四氢呋喃法》、GB/T 18886—2019《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唾液色牢度》和GB/T 18885—2020《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等一批被强制性国家标准引用的标准和有害物质限量标准的制修订,进一步巩固了纺织产品安全底线;二是聚焦质量提升,GB/T 21655.2—2019《纺织品吸湿速干性的评定第2部分:动态水分传递法》、GB/T 24252—2019《蚕丝被》和GB/T 2662—2017《棉服装》等功能性评价标准和典型产品标准的制定发布,进一步规范了市场秩序,促进了重点产品的高质量发展;三是聚焦绿色制造,GB/T 35611—2017《绿色产品评价纺织产品》、FZ/T 07004—2019《纺织行业绿色工厂评价导则》和FZ/T 07005—2020《纺织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等绿色标准的出台,为以责任为导向的绿色纺织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四是聚焦传统文化,GB/T 35444—2017《蜀锦》、GB/T 22703—2019《旗袍》和FZ/T 43047—2017《缂丝》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标准的制定,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文化的认知、继承、创新和发扬。“十三五”期间,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GB/T 17780—2012 纺织机械安全要求7项系列标准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获奖二等奖;GB 31701—2015《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等20项标准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或优秀奖。
2.2.2.1 标准制定
“十三五”期间,中国纺联CNTAC团体标准立足构建纺织新型标准体系,坚持市场标准与政府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基本要求,以“纺织行业市场标准体系的主体成份、政府标准的有益补充”为定位,以“服务行业发展、助推产业升级”为使命,以“协同共建、协调共融、自主自律、共享共赢”为基本思路,聚焦国家重点战略和政策,以市场和创新需求为导向,2016年以来共制修订发布78项CNTAC团体标准,其中基础通用标准15项,方法标准38项,产品标准23项,标准样品1项,其他标准1项。这78项标准围绕行业以及社会关注的疫情防控、消费升级、新材料、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以及检测新技术等热点,以市场和创新需求为导向,为满足消费质量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市场标准有效供给,发挥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2.2.2.2 标准实施
为促进CNTAC团体标准的应用实施,中国纺联以“线上”和“线下”两个平台加强标准推广应用,推动CNTAC团体标准在政府采信、向国行标转化、为其他标准引用、企业采用、纳入检测机构资质许可等诸多方面得到应用实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2020年底,T/CNTAC 21—2018《纤维中石墨烯材料的鉴别方法 透射电镜法》等10项标准列入工信部百项团体标准应用示范项目,T/CNTAC 38—2019《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 羊绒产品》等9项标准被列入工信部“绿色设计产品标准清单”,T/CNTAC 24—2018《电加热服装》成为地方市场监管部门开展风险监测的依据;T/CNTAC 6—2018《捐赠用纺织品通用技术规范》等2项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T/CNTAC RM 1—2019《纺织品耐摩擦色牢度试验用棉摩擦布》成为我国第一个市场标准样品,同时列入工信部2020年百项团体标准应用示范,并正在转化为国家标准样品,T/CNTAC 33—2019《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 聚酯涤纶》等5项标准转化或正在转化为行业标准;T/CNTAC 8—2018《纺织产品限用物质清单》、T/CNTAC 66—2020《纺织用染化料助剂限用物质清单》等6项标准被多项标准作为规范性引用文件引用;T/CNTAC 7—2018《婴幼儿布书》等13项标准被企业明示采用或在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开;T/CNTAC 55—2020《民用卫生口罩》等9项标准被多家检测机构纳入能力资质许可。中国纺联团体标准作为国家第二批团体标准试点,因试点工作中表现突出,被选为试点典型并入选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国标准化发展年度报告(2019)》优秀案例,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纺织行业对口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38(纺织品)、ISO/TC72(纺织机械与附件)和ISO/TC133(服装尺寸系列——尺寸代号、尺寸测量方法和数字化试衣)3个技术委员会,共归口管理标准544项,其中与我国纺织行业对口的标准共501项。2016年以来,我国共完成国际标准转化71项,其中国家标准70项,行业标准1项。截至2020年底,已转化373项,已列转化计划22项,拟转化55项,暂不宜转化51项,对口ISO标准转化率约84%。详见表6。
表6 我国纺织对口ISO标准转化情况表
2016年以来,我国提出并立项ISO提案16个,牵头制定并经ISO批准发布ISO标准15项(详见表7)。截至2020年底,我国累计提出并立项ISO提案38项,牵头制定发布ISO标准28项;此外,还通过积极参与国际间联合验证试验、提出技术性修改意见等方式参与了数十项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其中,我国主导制定的ISO 14389:2014《纺织品 邻苯 二甲酸酯的测定 四氢呋喃法》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ISO 15625:2014《丝 生丝疵点、条干电子检测试验方法》等7项标准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或优秀奖。
表7 “十三五”期间我国纺织行业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清单
“十三五”期间,我国承担或联合承担了ISO/TC38、ISO/TC133两个TC和ISO/TC38/SC1、ISO/TC38/SC2、ISO/TC38/SC23三个SC秘书处。2018年,苏州大学关晋平教授开始担任ISO/TC38/SC1主席职务,2020年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赵庆章研究员、中国服装协会杨金纯教授级高工分别开始担任ISO/TC38、ISO/TC133主席职务。通过承担国际标准化技术机构秘书处和主席职务,贡献中国智慧,助推国际标准体系更加包容发展。
2016年以来,纺织行业共有43项标准列入外文版翻译出版计划,其中国家标准20项,行业标准23项。已完成翻译并报批12项,其中国家标准10项,行业标准2项。截至2020年底,纺织标准外文版翻译项目达到78项,已发布外文版纺织标准44项,主要涉及强制性标准及其配套的检验方法标准、重要的大类终端产品标准和我国优势特色产品标准等。标准外文版的翻译工作,为推动落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加强国际交流,促进国际贸易,推动实施加快国际产能合作,助力我国纺织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支撑。
2016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中国纺联成立纺织服装物联网应用标准工作组,开展纺织服装物联网应用标准工作。2020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全国化学纤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化学纤维(不包括碳纤维、玻璃纤维、陶瓷纤维、玄武岩纤维等无机纤维材料和增强纤维、纤维增强塑料(复合材料)及其制品)领域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秘书处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承担,由中国纺联负责日常管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负责业务指导。同年,工信部批准成立纺织行业节水标准化工作组,秘书处设在中国纺联,服务纺织制造业绿色发展。同时,中国纺联组织对纺织品、服装、家用纺织品、纺织机械与附件等15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进行了换届,对各有关技术委员会进行了委员调整,壮大了标准化队伍。纺织工业标准化研究所郑宇英研究员被评为2016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个人奖)突出贡献奖,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被评为2018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组织奖。
2016年以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开展了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评估工作。纺织品、服装、纺织机械与附件、家用纺织品、丝绸、云锦产品等6个技术委员会均纳入了评估。经评估,丝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被评为一级并通报表扬;纺织品、家用纺织品、纺织机械与附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被评为二级,服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被评为三级,云锦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不合格。2020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2020年第4号公告,撤销全国云锦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其所负责领域的标准化工作由全国丝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担。
截至2020年底,纺织行业共有6个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19个分技术委员会,2个标准化工作组,标准化技术机构进一步完善,标准化队伍进一步壮大,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提供了强大组织保证。
中国纺联CNTAC团体标准化工作建立了自己的标准化工作组织机构。一是形成了中国纺联理事会为决策机构、中国纺联科技发展部为管理与协调机构,中国纺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13个工作组为标准制定机构的组织架构;二是成立了由21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机构,对中国纺联团体标准发展战略与体系建设等重大事项提出咨询建议,为中国纺联团体标准的科学、民主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三是建立中国纺联团体标准化工作支撑体系,包括6家标准验证机构、8家地方工作站,同时与8家全国性协会、4家地方协会形成战略合作,打造协同制定团体标准生态圈。目前,中国纺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共有167家单位委员,80名个人委员,13个工作组有正式委员330余名,“CNTAC团体标准工作平台”注册用户750余人,为团体标准化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在政府标准管理层面,为进一步规范标准制修订工作程序,解决标准制修订过程(尤其是立项环节)的争议问题,中国纺联修订印发了《纺织标准争议协调管理办法》,进一步优化了标准争议协调机构、协调原则和协调程序。在中国纺联团体标准方面,先后制定或修订印发《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协同制定中国纺联团体标准暂行办法》《CNTAC标准样品管理办法(试行)》,规范了CNTAC团体标准(含标准样品)制定工作程序、专利政策、知识产权政策以及申诉投诉等制度,倡导以共同提出、共同归口、双编号等多种形式协同制定团体标准,推动形成广泛协作,合力打造团体标准品牌。
不管是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还是推荐性标准集中复审,纺织标准都是先行试点行业,具有示范性。中国纺联团体标准也是国家第二批试点单位,发布了第一个市场标准样品,开创了用团体标准对强制性国家标准进行释义宣贯的新模式。在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方面,也最早进行了行业性试点探索,形成了典型经验和标准化成果,纺织行业是标准化改革的先行者和实践者。
在强制性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围绕纺织产品健康安全,构建了以GB 18401《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和GB 31701《婴幼儿及儿童产品安全技术规范》两项强制性国家标准为统领,相关基础方法标准作配套的标准体系,既满足了全行业和全产业链纺织产品的安全性要求,又解决了强制性标准数量精简的问题,成为消费品行业的典型案例。在推荐性标准体系优化方面,提出的“公益定位,转变职能;优化存量,严控增量”“基础为主,产品为辅;终端为主,中间为辅”等优化原则,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纺织行业制定的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等大品类综合性产品标准,极大提升了产品标准的覆盖面,突破了传统按细分品类制定标准的分治模式,以其广域辐射力很好地解决了细分制标带来的标准缺失问题。
近年来,纺织行业在纺织产品功能性、智能纺织品以及基于消费体验的产品性能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制定了一系列功能纺织品检测与评价标准,T/CNTAC 24—2018《电加热服装》、T/CNTAC 42—2020《心电衣》、T/CNTAC 45—2020《纺织品 热敏变色性能的检测和评价》、T/CNTAC 18—2018《纺织品 基于消费者体验的通用技术要求》等团体标准的制定,不仅贴合了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改革方向,而且在标准的技术方向上具有引领性。围绕纺织绿色产品、绿色设计、绿色工厂/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纺织行业制定了一系列绿色制造相关标准,助推行业绿色发展。2018年,中国纺联制定印发了《纺织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也是第一个行业性智能制造标准指南,开启了行业智能化应用标准制定的实践探索,具有引领性。
“十三五”期间,我国纺织领域加快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步伐,在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机构秘书处和领导职务,主导提出和制定国际标准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正在从“跟跑”到“并跑”甚至某些特色领域“领跑”,从一个被动参与者到主导制标者转变。通过标准国际化,将我国标准、人才、技术推向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好声音,成为我国国际标准化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提升了我国对国际标准的贡献率。
一是面对产业不断创新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新形势,纺织标准化工作对产业的快速迭代发展不适应;二是政府公益性标准体系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精简优化任务需进一步落地;三是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对传统分割管理的标准格局提出了新挑战,标准化技术机构建设仍需加强;四是团体标准的集中度不够,整体质量亟待提升,同时企业标准的地位与效用未得到充分显现;五是标准化支撑保障体系建设需加强,标准化专业人才队伍和资金保障体系需多方支持。
“十四五”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国在纺织强国基本建成的新起点上,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跨越的第一个五年。纺织标准化工作要把握新阶段,践行新理念,融入新格局,担当新使命,努力发挥好标准化工作的基础支撑作用。
“十四五”时期,随着我国标准化发展战略纲要的制定,我国标准化改革必将进入深水区。政府标准的职能定位将更加精准,市场标准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纺织标准化工作要顺势而为,统筹处理好政府标准与市场标准的关系,扭转政府与市场的角色错位,推动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健全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
《纺织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正在制定中,纺织标准化工作要围绕纺织工业“十四五”发展中心任务,开展以用户体验为基础的终端消费品以及配套纤维、纱线、织物等标准研究,加快新型纺织纤维材料、功能性纺织品、智能纺织品、高技术产业用纺织品等标准研制,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加快纺织装备互联互通、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智能服务等标准研制,提升行业智能制造水平;积极推进纺织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加快建立以绿色原料、绿色设计、绿色生产、循环再利用为内涵的纺织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加快推荐性标准整合修订步伐,强化市场标准对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的快速响应,及时满足行业的标准化需求,加快标准供给侧结构改革。
我国纺织工业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发展逻辑,必将为世界纺织经济发展提供更多中国智慧。纺织标准化工作要围绕“十四五”纺织产业新的定位,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解决民生与美好生活的基础产业、国际合作与融合发展的优势产业,在做好国内标准化工作的同时,要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推进我国纺织标准国际化工作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略)
注:本文原载于《纺织标准与质量》2021年第1期,作者田琳琳、张传雄、王国建、孙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