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是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在回族的聚居区大都建有清真寺,清真寺是回族举行日常五时拜、主麻聚礼和节日会礼以及传播宗教知识的地方。回族人信奉伊斯兰教,日常生活中,履行念、礼、斋、课、朝等五功是信仰的基本功修,每年主要过三个重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
回族服饰是回族宗教信仰、生存环境、文化活动的生动写照,也是回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回族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主要有礼拜帽、盖头、坎肩、戴斯达尔、麦赛海袜、准白。2006年5月20日,回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头饰是回族最典型、最富有特点的服饰。因伊斯兰教尚白色,因此回族视白色为最洁净、最喜悦的颜色。回族男子爱戴白色的无檐儿圆帽,称为“回回帽”、“号帽”、“巴巴帽”或“礼拜帽”。回族在礼拜磕头时,前额和鼻尖必须着地,戴无沿帽行动更为方便,因此发展成为一种服饰习俗。礼拜帽色以白、黑为主,也有灰、蓝、绿色。白色回回帽多用棉布制作,有的用白线绾成,用于秋冬季节。因所处地区和教派不同,礼拜帽的样式有集中类型,除圆帽外,还有圆边角帽和尖顶六角帽。
盖头是穆斯林妇女传统的头巾,用于遮盖头发、耳朵、脖子,露出面部,从头顶披至肩上。伊斯兰教把妇女头发列为“羞体”,《古兰经》强调穆斯林妇女必须“俯首下视,遮其羞体”。为了遮发,同时也为了防沙保洁,于是逐步形成了穆斯林妇女披盖头的习俗。一般是未婚姑娘带绿色头巾,象征着青春;中年或已婚年轻妇女披戴黑色头巾,象征纯洁、美丽;老年妇女为白色头巾,象征持重。如今许多妇女的盖头选用精美的料子做成,以有花纹的轻纱为美,在昔日的宗教色彩上增加了许多装饰意味。
坎肩,是回族男子服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回族简朴、大方的民族特点,冬夏均可穿用,可作内衣,也可作外衣,便于挽袖子洗小净、干活,且不易受凉。回民根据不同的季节,穿不同的坎肩,原料布、绸、绢、麻、皮等,回族男子的青坎肩,在襟边、袋口处用针扎出明线,使衣服各边沿平挺工整,突出服装造型的线条美,同时,用相同的衣料做小包扣,显得雅致。
“戴斯达尔”是波斯语,意为缠头巾,它源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早期传播伊斯兰教时头缠的“戴斯达尔”。“戴斯达尔”庄重大方,颜色以白、黄为主,也可用有色的布料或绸缎、纱料制成,其长度一般为9尺或12尺,缠头时有许多讲究,前面只能缠到前额发际处,不能把前额缠到里面,缠巾的一段要留出一肘长吊在背后,另一端缠完后压至后脑勺缠巾层里。
麦赛海袜(又称乃赛海袜、麦斯亥袜,抹皮袜),阿拉伯语为“混夫”,波斯语“抹兹”,是北方回族冬天穿着的一种皮质袜子,一般用软、薄的牛皮加工制成,洁净光亮,结实耐用。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每日五次礼拜须洗小净,如果穿上麦赛海袜子可以免去小净中的洗脚程序,用湿手在袜子的脚尖至脚后跟处抹一下即可代替。过去麦赛海袜都是回民自己缝制,现在有些地方专门有制作工厂。
“准白”也是阿拉伯语,意即袍子,用棉布、化纤和毛料制作,有单、夹、棉、皮四种,款式近似现代的长大衣,领子为制服领口,色多为黑、白、灰三种。
参考资料:
敏贤麟.回族文化概要[M].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10.
【声明】
本文部分文字资料来源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国民族文化资源网,在此仅用于科普知识公益分享,无任何商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方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