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矿物颜料染色称为石染,植物染料染色称为草染。染色工具有染缸和染棒。根据颜料和染料特性,分别采用胶粘剂和媒染剂进行助染,建立了套染、媒染以及草石并用等染色工艺。战国时期,我国古代染色工艺已形成完整的体系。
草染是古代常用的染色方法,如生叶染、媒染、煎煮染、发酵染、敲拓染、套染、扎染等。
生叶染是将植物的根、茎、皮、叶、果等,直接在常温下粉碎榨取,提取色素进行染色的方法。
媒染是通过媒染剂载体,使色素上染织物的染色方法。媒染剂可以有效地提取色素,使色素稳定不易分解,色彩保留时限延长;能使对纤维素没有亲和力的染料上染纤维,并可对染色色度色相进行调整 。
煎煮染即部分染料色素无法在常温下上染织物,需要通过煎煮的方式达到染色所需温度。即将织物与搅碎榨取的染液同时放入锅中煎煮,使色素更好地上染织物。
发酵染的主要代表是靛蓝染色。即将蓝草浸泡出色,加入媒染剂急剧搅拌,使溶解于水中的靛甙与氧气充分接触,发酵氧化成靛蓝,染出的颜色经久不退。
敲拓染是通过敲击植物,使植物颜色、形状直接染到织物上的方法。使用这一方法,只需要一把锤子或一块石头、几片叶子和一块织物,不需要添加媒染剂和繁复的煎煮程序。
套染是用几种含不同色素的染料分先后进行浸染,从而染得由这几种色素调配而成的色彩。套染是使织物染色色彩多样且多变的重要方法。如靛蓝与槐花可套染成官绿和油绿;与黄檗可套染青色;与芦木、杨梅树皮可套染玄色。
声明:资料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料整理。本文图文无商用,仅用于科普知识公益传播,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